题李凝幽居贾岛古诗朗读(精选49句)

daniel 2023-12-23

题李凝幽居贾岛古诗朗读1

1、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,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。据诗意可知,一天,贾岛去长安城郊外,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。

2、诗中的草径、荒园、宿鸟、池树、野色、云根,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;闲居、敲门、过桥、暂去等等,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。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,语言质朴,冥契自然,而又韵味醇厚。

3、有声I《我们仨》全书合集杨绛

4、《题李凝幽居》是一首平起(十三元)平水韵五律。按平仄,第3字“少”应平,第4字“邻”应仄。

5、首联“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”,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,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: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;近旁,亦无人家居住。淡淡两笔,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“幽”字,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。

6、⑶荒园:指李凝荒僻的居处。

7、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过桥分野色,移石动云根。暂去还来此,幽期不负言。贾岛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,表现了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。

8、闲居少邻并, 草径入荒园。

9、(论语)为政第二20季康子问

10、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

11、这是诗人在描写友人李凝居所的远景。只见居所旁没有什么邻居,只有一条小道通往友人居所的园子。

12、(唐诗鉴赏)0267高适《除夜作》

13、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,是历来传诵的名句。“推敲”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:一天,贾岛骑在驴上,忽然得句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,初拟用“推”字,又思改为“敲”字,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,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,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。

14、⑻幽期:幽,隐居,期,约定,隐居的约定。负言:指食言,不履行诺言,失信的意思。

15、赏析贾岛说,鸟儿栖宿在池边的树上,有一个僧人推开了月光下的门。

16、过桥分野色,移石动云根。

17、《题李凝幽居》贾岛“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过桥分野色,移石动云根。暂去还来此,幽期不负言。”

18、去:离开负:不履行诗歌点出诗人心中幽情,托出诗的主旨.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,悠闲自得的情趣,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.

19、贾岛《题李凝幽居》@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过桥分野色,移石动云根。暂去还来此,幽期不负言。译文:幽闲地住在这里,很少有邻居往来,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.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,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.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,云脚正在飘动,好像山石在移动.我暂时要离开这里,但不久还要回来,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,决不食言.

20、“暂去还来此,幽期不负言。”

题李凝幽居贾岛古诗朗读2

1、颈联“过桥分野色,移石动云根”,是写回归路上所见。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;晚风轻拂,云脚飘移,仿佛山石在移动。“石”是不会“移”的,诗人用反说,别具神韵。这一切,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,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,幽美迷人。

2、小题1:B(3分)小题1:C小题1: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。它表面上考的是词语的理解,实际上只要不离“幽”字,就可知“少”不是“年少”之“少”,而是“多少”之“少”、“缺少”之少,也就是说,少邻居,没有邻居,而是独自幽居。小题1: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。、C项是错误的,本首诗尾联点明向往隐逸之意,而首联仅是叙写环境。作者先写李凝居处的景色,再抒自己的羡慕之情,从幽的位置、环境一路平平写来,结句才点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
3、贾岛(779~843),唐代诗人。字阆仙,一作浪仙。范阳(今河北涿县)人。初落拓为僧,名无本,后还俗,屡举进士不第。曾任长江(今四川蓬溪)主簿,人称贾长江。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,颇多寒苦之辞。以五律见长,注意词句锤炼,刻苦求工。与孟郊齐名,有“郊寒岛瘦”之称。有《长江集》。

4、《题李凝幽居》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。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,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,而变得别具韵致。诗人以草径、荒园、宿鸟、池树、野色、云根等寻常景物,以及闲居、敲门、过桥、暂去等寻常行事,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,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。全诗语言质朴简练,而又韵味醇厚,充分体现了贾岛“清真僻苦”的诗风。其中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两句历来脍炙人口。

5、三四两句特别著名,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,这两句意境非常幽寂,但实际上经不起琢磨。第“月下门”给我们透露出,贾岛去造访李凝的幽居是在晚上,不仅是晚上,而且这个晚上还真的比较晚,月亮都已经出来了。但诗人又说:“鸟宿池边树”,难道贾岛去造访李凝的幽居还爬到树上去看鸟吗?很显然,如果是夜晚,他根本无法看到鸟住在这水池边的树上。再者,既然是贾岛自己去造访李凝的幽居怎么又冒出一个和尚敲门呢?

6、赏析贾岛说,再会了,这么好的地方。我只是暂且离去,回头还会来这里的。我的心和这里的幽静有个约会,这样的幽静,我是不会辜负的,这样的约期,我是不会食言的。

7、有声I《死亡诗社》全书合集关于教育的电影

8、少(shǎo):不多。

9、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,来刻画环境之幽静,响中寓静,有出人意料之胜。倘用“推”字,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。

10、幽居之处少有邻居,一条草径伸进荒园。夜晚池塘边上,小鸟栖树;月光之下,老僧敲门。归途中走过小桥,田野色彩斑斓。白云飘飞,山石如在移动。暂时离开此地,不久就将归来,相约共同归隐,到期绝不失约。

11、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过桥分野色,移石动云根。暂去还来此,幽期不负言。(译文)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,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。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,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。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,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。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,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。

12、《题李凝幽居》贾岛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鸟宿池中树,僧敲月下门。过桥分野色,移石动云根。暂去还来此,幽期不负言。

13、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

14、不是五古。题李凝幽居是一首五言律诗,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,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,而变得别具韵致。诗人以草径、荒园、宿鸟、池树、野色、云根等寻常景物,以及闲居、敲门、过桥、暂去等寻常行事,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,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。

15、“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”

16、⑴李凝:诗人的友人,也是一个隐者,其生平事迹不详。

17、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过桥分野色,移石动云根。暂去还来此,幽期不负言。(敲)岛初赴举京师,一日于驴上得句云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。始欲作“推”,又欲“敲”,练之未定,遂吟哦引手作推敲势。不觉冲至韩愈吏部,左右拥之,岛具云云。韩立马良久,曰:作“敲”字佳矣。后世遂称斟酌字句、反复考虑为“推敲”。(云根)古以为云“触石而出”,故以称石

18、(唐诗鉴赏)第二个100期合集

19、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、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。首联“少邻”“草径”“荒园”的环境描写,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,暗示其隐士身份。颔联的以动衬静,颈联的归路所见,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,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、宁静。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,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

20、鸟宿池边树⑷,僧敲月下门。

题李凝幽居贾岛古诗朗读3

1、“鸟宿池边树”诗人的意思是说,到了夜晚这荒园旁边的水池的树上住着鸟儿,它们可能已经安然的入睡了。这时候来了一位僧人来造访他的朋友,他轻轻的敲了敲门,门上发出的敲门的声响也许惊动了树上的鸟儿,使他们发出了鸣叫。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写法是为了以动付静,而写静更是为了衬其幽也。不过实际的情况中没有出现鸟,也可能根本没有出现这位僧人,但是在作者的心目当中,如何才能体现幽居之幽并把它写得更加的令人深刻和神往呢?那就要使用和调动守禅入定僧人,因为僧人给人的印象就是安详。还要有月光、门、水池、树这样的意象,所有这些才能突显幽居之幽。

2、⑷池边:亦作“池中”。

3、“鸟宿池边树,僧推月下门。”

4、这就是整首诗的意思,好像是写贾岛来造访朋友,实际上重点是写其居所之幽之偏之静之寂寞,是为了突出隐居之人的情怀。其中写得最好就是三四两句,整首诗也因此而流传。

5、“敲”字形象地写出了轻轻的敲门声,惊动了宿鸟,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,来刻画环境之幽静,响中寓静,有出人意料之胜。倘用“推”字,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。尾联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。

6、(论语)卫灵公第十五5无为而治

7、很显然,贾岛要表达的意思是,这里是一个很幽静的地方,附近没有什么邻居。长满了草的小径,说明很少人进出。里头又是一片荒园,人迹罕至,静静的池水,鸟儿都爱在这里安家了。那么贾岛为什么用“僧”这个字呢,很显然自己和尚的身份,也是一种安静的象征,月亮也是安静的。所以,他很自然的是想“推”这个动作,也是安静的,不打破这里的幽静,舍不得打破。所以“推”应该是贾岛的第一创作初衷。

8、“过桥分野色,移石动云根。”

9、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,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,而变得别具韵致。诗人以草径、荒园、宿鸟、池树、野色、云根等寻常景物,以及闲居、敲门、过桥、暂去等寻常行事,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,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。全诗语言质朴简练,而又韵味醇厚,充分体现了贾岛“清真僻苦”的诗风。其中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两句历来脍炙人口。

下一篇:情侣网名扣扣居(精选50句)
上一篇:愚人节生宝宝祝福(精选165句)
相关文章